索尼与华为消费产品设计浅析
设计史作业,有些赶,有空再说
最近看了盛田昭夫的一本传记《日本制造》,里面讲了索尼公司的发家历史,在战后日本的废墟中诞生,随着日本的高速发展而发展,这和随着中国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华为公司有着许多的类似之处。
我感到困惑的是在相同的消费者电子产品领域,索尼公司从1955年发布第一款晶体管收音机以来到1979年就有了无比经典的WalkMan。
而华为的消费者业务部门从2003年成立以来,如今也有17年的历史,但是几乎所有产品从耳机到电脑,并没有自己的设计语言,并不能让人只通过外观就判断出这是华为的产品,并且大部分产品的设计都是通过模仿竞品。当然华为是一个十分值得敬佩的公司,我在这讨论的只是华为消费产品的外观设计。
下文是对产生这种差异的粗浅分析。
设计风格
索尼与华为一样都是十分注重技术创新的公司,不同的是索尼的产品能非常好的体现出他们技术过硬这个特点,索尼很多产品都体现出这种高技术风格。
如索尼的FX-300三合一一体机,大量的操作按钮外露,给人一种这个技术很牛的错觉,当然这个技术也真的过硬。
索尼这种高技术风格在早期的设备中体现地非常明显。
iCF-6000
CRF-320
索尼地这种技术外露更多地是想展示,他们当时在收音机这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到了80年代,从经典的WalkMan往后,索尼开始这种高技术风格有所收敛,或许是收到西方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这时的收音机外观不再有专业的按钮指示盘,有的只是经过技术包裹,更加亲民的按钮。
CMF-11
KV-4P1
Playstation
此时的产品虽然对技术有所包裹,但是还是充满了科技感,这种硬朗的外观和并不露骨的技术外露就成了索尼设计语言中的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当然索尼的专业影像设备还是对技术做了充分的外露,体现其先进的技术。
这种风格在当代的当代的消费电子产品上还是有所体现,如索尼的手机在手机极度同质化的今天,硬朗的外观还是能从一众的手机中脱颖而出。
总结一下,索尼的这种风格是在现代主义风格和高技术风格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我们抛开华为早期的贴牌山寨机不说,自从华为手机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华为的外观创新,主要体现在手机外壳材质的引用上。
华为P10手机背面采用了特殊工艺的金属外壳,使得这款手机的外壳摸起来有特殊的手感,并且从不同角度观看会产生不同的光泽。
自P10 往后,华为开始对手机后盖的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P20开始在手机背后的涂层下功夫,不同的观看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炫彩。
自此以后几乎所有安卓旗舰机都会采用这种炫彩的颜色材质。
但是,这种给手机换肤的设计称不上设计语言,或者说对整个手机的设计语言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只能增加一些浅显的趣味性。
总体而言,华为的设计更多实在模仿,当然这对起步不久的华为来说无可厚非,对于一个商业公司,模仿一种低成本且稳健的设计方法。我们能在华为的大部分产品中看出苹果公司的影子,从手机外观到系统,甚至是耳机,智能音箱。
但是我们所期待的是,华为这种中国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工资能做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环境因素
当然这两家公司的设计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环境因素,上世纪7 、8十年代正是日本设计非突猛进的时代,日本在二战后开始工业化并且不断向西方学习,期间经历了东京奥运会,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的热度。
并且日本很早开始关注工业设计这个行业,1952年成立了“日本工业设计协会”,1957年由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设立了G-Mark设计奖。
所以索尼设计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与日本社会对设计的热情有关。
反观中国,目前刚刚结束与温饱生活,刚刚踏入小康社会,人们对于产品更多的关注其价格而不是品质,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山寨产品。这种情况在日本早期发展时也存在,当时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一样是劣质的代名词。然而经过日本的发展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现在的日本制造显然已经不再是劣质的代名词。
而现在中国的产品似乎才刚刚摆脱山寨的问题,在设计创新上也有了一些起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华为公司的也会有自己的设计语言。